2023-10-19 来源:石家庄市妇幼保健院 作者:国家孕婴网 点击量:2356
随着围产医学和重症监护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小胎龄、低出生体重的早产儿得以存活,出院后科学的营养管理不仅关系到早产儿的体格生长,而且影响神经系统发育,与成年期慢性疾病相关。
有的妈妈问,我的宝宝不到预产期就出生了,是早产儿吧?其实这样说不准确。胎龄不满37周(≤259天)出生的宝宝我们才称之为早产儿。早产宝宝有两种分类方法:根据宝宝的出生胎龄或宝宝的出生体重分类。
通常早产儿出院时可以全经口喂养
我们评估目前喂养方案下,早产儿喂养耐受情况、液体摄入量及能量满足需求情况、体格生长状况,以及喂养过程中生命体征的稳定性。根据喂养状况及效果制定出院后短期内喂养方案。
出院后母乳为早产儿的首选喂养方式,并至少应持续母乳喂养至6月龄以上。喂养方案的选择既要考虑到早产儿营养风险程度的分类,又要根据随访中监测的早产儿生长速率和水平、摄入奶量等综合因素进行调整,使早产儿达到理想适宜的生长状态。
强化营养
强化营养是指出院后采用母乳强化剂、早产儿配方或早产儿过渡配方喂养的方法,主要对象是高、中危的早产儿,强化营养的时间有个体差异。
一般来说,中危、生长速率满意的早产儿需强化喂养至校正月龄3个月左右;而高危、并发症较多和有宫内外生长迟缓的早产儿则需强化的时间较长,可至校正月龄6个月左右,个别早产儿可至1岁。
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即使营养风险程度相同的早产儿其强化营养的时间也存在个体差异,更科学的方法是根据体格生长各项指标在校正同月龄的百分位数决定是否继续或停止强化营养,最好达到P25~P50,小于胎龄儿>P10,再参考个体增长速率的情况,注意避免体重/身长>P90。达到追赶目标,则可逐渐终止强化喂养。
维生素A对早产宝宝能够起到一些特殊的保护作用,如调节免疫功能、促进视觉发育、减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早产宝宝对维生素A的生理需求比足月宝宝要高好几倍。早产宝宝维生素A缺乏更为普遍,一是因为过早出生,在宫内储备的维生素A比足月宝宝少,而且由于妈妈乳汁中的维生素A水平也很低,宝宝要想从母乳里获得足够的维生素A不太可能,因此必须额外补充。
从宝宝出生后数日开始补充维生素D,而不是以前所说的出生后两周。与足月宝宝不一样的是,早产宝宝在出生后的前3个月需要补充维生素D的量比较大,每天800~1000个国际单位。3个月以后,每天补充400~500个国际单位,一直到2岁,无论是吃母乳还是婴儿配方奶,都要如此补充。
早产宝宝如何补充铁剂?
早产宝宝容易发生贫血,而贫血不仅影响到宝宝的追赶生长,而且还会影响到宝宝的智力水平和认知功能。
铁元素是参与造血的主要原料,所以早产宝宝需要常规补充铁剂。目前国内外的推荐都是,从出生后两周到四周开始给早产宝宝补充铁剂,直到校正年龄1岁。
宝宝补充铁剂的量是按体重来计算的,常规是每天每千克体重补充2毫克铁元素,极超低出生体重儿则要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每天每千克体重补充3~4毫克铁元素。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铁制剂所含的铁元素也不一样,家长要看清楚药物标签上面标明的铁含量,如1毫升内含多少元素铁,再根据宝宝的体重计算出需要服用铁元素的量,相当于铁制剂多少毫升。
并不是每一个宝宝都要补充铁剂到1岁,在添加辅食以后,如果能做到食物多样化,且食物中的铁含量能够满足需要,比如吃强化铁的营养米粉,每天吃肉类、肝泥或蛋黄等达到30~50克,而且宝宝的血红蛋白正常,这时就不需要额外补充铁剂了。
早产宝宝出生后的前几年是最关键的阶段,因为在这段时间里,宝宝的生长速度最快,大脑发育的可塑性最强,是营养干预和早期发展促进的最佳时期。
虽然早产宝宝已在医院完成第一阶段的治疗,但由于宝宝还没有发育成熟,出院后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家长应该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带宝宝到医院进行随访,密切监测宝宝的营养和生长、运动和智力、心理和行为发育,以便能及早发现异常苗头,如生长偏离、肌张力异常等,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喂养指导、干预和训练以减少伤残程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宝宝的生长潜能,达到足月宝宝的水平,为早产宝宝将来的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保障和促进早产儿从住院期间的医疗、照护顺利过渡到出院后居家照护及养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