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0 来源:国家孕婴网 作者:国家孕婴网 点击量:2061
一、定义
新生儿黄疸是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大部分新生儿黄疸为生理性,能自行消退,但病理性黄疸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二、病因
1. 胆红素生成过多
• 红细胞增多症:如母 - 胎或胎 - 胎之间输血、脐带结扎延迟等,使新生儿红细胞数量增多,破坏也增多,胆红素生成增加。
• 红细胞寿命短:新生儿红细胞寿命比成人短,且血红蛋白的分解速度是成人的2倍,导致胆红素产生过多。
• 其他:如新生儿体内存在同族免疫性溶血(如ABO血型不合、Rh血型不合)、红细胞酶缺陷(如葡萄糖 - 6 - 磷酸脱氢酶缺乏)、红细胞形态异常(如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都可致红细胞破坏增加,胆红素生成过多。
2. 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
• 摄取胆红素功能差:新生儿肝细胞内摄取胆红素的Y、Z蛋白含量低,使胆红素摄取能力不足。
• 结合胆红素能力弱:新生儿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低,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受限,形成结合胆红素的能力差。
3. 胆汁排泄障碍
• 新生儿肝炎:病毒感染(如乙型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可引起肝细胞损伤,导致胆汁排泄障碍。
• 先天性胆道闭锁:肝内外胆管出现阻塞,胆汁无法正常排出,胆红素反流入血,引起黄疸。
• 其他:如胆汁黏稠综合征、胆总管囊肿等,也可导致胆汁排泄不畅,引发黄疸。
三、临床表现
1. 生理性黄疸
• 出现时间:足月儿生后2 - 3天出现黄疸,4 - 5天达高峰;早产儿黄疸多于生后3 - 5天出现,5 - 7天达高峰。
• 消退时间:足月儿在生后2周内黄疸消退,早产儿可延迟到3 - 4周。
• 黄疸程度:黄疸程度较轻,血清总胆红素足月儿一般不超过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不超过257μmol/L(15mg/dl)。除皮肤及巩膜黄染外,新生儿一般情况良好,吃奶、睡眠、精神状态等不受影响。
2. 病理性黄疸
• 出现时间:黄疸出现过早,常在生后24小时内出现。
• 进展速度:血清总胆红素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5mg/dl)。
• 黄疸程度:黄疸程度较重,血清总胆红素足月儿超过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超过257μmol/L(15mg/dl),或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5mg/dl);或直接胆红素超过34μmol/L(2mg/dl)。
• 消退时间: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4周仍未消退,或黄疸退而复现。
• 伴随症状:可伴有精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难、惊惕不安、两目斜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胆红素脑病,引起神经系统后遗症,如智力低下、听力障碍、手足徐动症等。
四、预防措施
1. 孕期预防
• 定期产检:孕妇应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影响胎儿胆红素代谢的疾病,如母亲血型为O型,丈夫血型为A、B或AB型,需进行血型抗体检测,评估胎儿发生ABO溶血病的风险。
• 预防感染:孕期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染病毒等病原体,减少新生儿肝炎等疾病的发生。
2. 产后预防
• 早开奶:新生儿出生后应尽早开奶,促进肠道蠕动,利于胎便排出,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降低黄疸发生风险。一般建议出生后半小时内开始母乳喂养,按需哺乳。
• 加强护理: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勤换尿布,防止皮肤感染。注意观察新生儿黄疸出现的时间、程度及变化情况,若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五、解决办法
1. 光照疗法
• 原理: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未结合胆红素在光的作用下,转变成水溶性异构体,经胆汁和尿液排出。
• 方法:采用蓝光照射,将新生儿裸体置于光疗箱中,用黑布遮盖双眼和会阴部,以保护眼睛和生殖器。光照时间根据黄疸程度和病因决定,一般为24 - 48小时,可间断或连续照射。在光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血清胆红素水平变化及新生儿体温、皮肤情况等。
2. 药物治疗
• 肝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可诱导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增加肝脏结合和排泄胆红素的能力。一般口服给药,连用3 - 5天。
• 白蛋白:可与游离胆红素结合,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风险。对于血清胆红素接近换血标准或伴有低蛋白血症的新生儿,可静脉输注白蛋白。
• 免疫球蛋白:用于治疗新生儿溶血病,可封闭新生儿单核巨噬细胞系统Fc受体,抑制溶血过程,减少胆红素生成。一般在确诊溶血病后尽早使用。
3. 换血疗法
• 适应证:适用于严重的新生儿溶血病,血清胆红素达到换血标准,且有早期胆红素脑病表现,或存在高危因素(如早产儿、合并缺氧、酸中毒等)的新生儿。
• 作用:换出部分血中游离抗体和致敏红细胞,减轻溶血;换出血中过高的胆红素,防止发生胆红素脑病;纠正贫血,改善携氧能力。
• 方法:常用脐静脉或其他较大静脉进行换血,换血量一般为患儿血量的2倍(约150 - 180ml/kg)。换血过程中需严格无菌操作,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血气分析、电解质等指标,预防感染、出血、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