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孕期常识列表>孕期常识详情

怀孕后心情总不好?这几条干货教你如何绕开情绪怪兽

2024-01-11    来源:深圳市妇幼保健院     作者:国家孕婴网     点击量:2115

孕妇处于特殊生理时期,情绪波动较常人剧烈,严重时甚至出现失控状态,所以家人要加强家庭支持系统,给到孕妇更多的关心与呵护,同时孕妇本人也要加强情绪调理,不要把坏心情传给下一代,因为孕妈妈的心情可以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为了自己和下一代的健康,孕妈妈应该学会与孕期情绪怪兽和谐相处。

怀孕各时期孕妈妈的心理特点





孕妈妈想要避免情绪怪兽的困扰,必须了解整个孕期过程的心理变化特点,才能从根源上杜绝情绪怪兽的出现!


01

孕早期的心理特点:

孕妇的情绪怪兽往往伴随妊娠反应出现。孕早期的孕妇心理是矛盾的,既高兴又忧虑,心理上存在众所周知的“早孕抑郁”。


一方面,孕妇会因感受新生命的孕育,而感到甜蜜、幸福;另一方面妊娠反应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失眠等症状,恐惧分娩的痛苦和忧虑怀孕失败,逐渐出现抑郁、烦恼、压抑、焦虑等消极情绪,所以情绪怪兽就会在这种情况下悄然诞生。


02

孕中期的心理特点:

在孕中期的过程中,孕妇的情绪起了变化,孕早期出现的不适症状逐渐消失了,食欲和睡眠又恢复了正常。尤其是胎动的出现对孕妇来说无异于一剂强心剂,怀孕失败的恐惧骤减,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幸福和自豪的感觉,所以,孕中期是孕妇心理上的黄金时期。


03

孕晚期的心理特点:

在孕晚期过程中,孕妇身体又会出现种种不适,使孕妇重新感到压抑和焦虑,并开始为分娩和胎儿是否健康而担心,所以这也是孕妇情绪怪兽肆虐的高发时期。


那么要保护胎儿健康发育,消灭情绪怪兽就需要先了解是哪些因素会给予它“养分”?


对怀孕缺乏科学的认识

有些孕妇对怀孕没有科学的认识,易产生既高兴又担心的矛盾心理。她们对自己的身体能否胜任孕育胎儿的任务、胎儿是否正常总是持怀疑态度,对任何药物都会拒之千里,容易表现出焦虑,过分担心。


早孕反应的影响

严格说来,早孕反应(孕吐)是一种躯体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症状。但医学家发现,孕吐与心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如孕妇厌恶怀孕,则绝大多数会孕吐并伴体重减轻,如果孕妇心理和情绪变化大,还会发生剧烈孕吐和其他反应。


对分娩的担心

城市女性大多是初产妇,缺乏对分娩过程的直接体验。从电视,报刊等媒体上又耳闻目睹了许多他人生产的痛苦经历,考虑到自己也将经历此过程,心中不免焦虑。


怕孩子畸形

虽然做过多次检查,但检查毕竟是通过机器和各种化验,有些胎儿存在健康问题不能查出,产妇对此焦虑,怕生个不健康的宝宝。


对胎儿性别的忧虑

城市人对生男生女大多能正确看待。但在人的潜意识里仍有某种对胎儿性别的好恶,或家人对生男生女比较在意。不知胎儿性别,心中不免打鼓。


患有产前并发症

由于患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娠合并心脏病等,自身健康存在问题,同时也怕殃及胎儿,因此也易焦虑。


孕晚期各种不适症状加重

如出现皮肤瘙痒,腹壁皮肤紧绷,水肿等不适,使心中烦躁,易焦虑。


社交生活的减少、夫妇性生活的紧张

行动不便,整日闭门在家,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到种种消极因素上,加重焦虑。


对孩子出生后的忧虑

担心孩子出生后,自己的职业受到影响或家庭经济压力加大,以及对孩子的照料问题等而产生焦虑。


不良影响1

孕期的并发症与情绪怪兽息息相关,情绪怪兽的发作过程会促使孕妇体内前列腺素增高,引起子宫收缩,导致流产、早产的发生。     


不良影响2

当孕妇产前长时间被焦虑、抑郁等情绪怪兽困扰,会导致分娩时间增加、出血量增大,增加胎儿窒息的风险。


不良影响3

孕期情绪怪兽还会引起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改变,对胎儿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例如,孕妇在孕期情绪怪兽的刺激下,产生的不良情绪会对胎儿的神经发育产生干扰,影响胎儿的神经发育,导致胎儿出生后认知功能、情绪行为等方面存在损害。


02

孕期心理韵律操,调节情绪怪兽


第一节,布置一个温馨的环境,适当添一些婴儿用的物品,让那些可爱的小物件随时提醒你:一个生命即将来到你的身边!

第二节,通过语言传递心声,每天花几分钟的时间同宝宝说几句悄悄话。

第三节,接受音乐的洗礼,音乐不仅能促进胎儿的身心发育,对孕妈咪本身也能起到一定的放松作用。

第四节,与幽默亲密接触,笑是人生极大的生活享受,你不妨多多为自己创设能使自己开怀大笑的机会。

第五节,记心情日记,每天都写上一段日记,记录一下你每天的心情。

03

获得社会和家庭支持,抵抗情绪怪兽

建立社区、医院、孕妇家属的支持系统,发挥各方的积极作用 。孕妇心理感觉有压力时,能及时得到丈夫、密友、亲人的关心和支持,一方面能增强抗压能力,另一方面增强消解压力的能力。


通过向丈夫、密友、亲人倾诉释放烦恼,获得他们的支持和信心,必要时可以找心理医生进行咨询和疏导。

相关内容